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探索环保公益创新 倡导公众环境监督

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之声
让“快乐雷锋”成为社会流行色

2012-03-15 14:50:53

发布者: 浙江环境观察       来自: 本站     浏览:37533
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名为《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的文章,文中认为,今天,我们重提雷锋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寻找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是追寻一种达致快乐的心灵钥匙”。文章举例说,某位退休老人,生活并不宽裕,“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家人都不知道”,偶然被媒体知道了,将他描写得非常悲情。老人笑着说,媒体可能误读了他,他从来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乐。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读书的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想着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想到自己能帮到别人,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我觉得,今天,我们更应该倡导和挖掘“快乐雷锋”。

  所谓“快乐雷锋”,就是说,对于雷锋精神的弘扬和拓展,不要老是强调他的无私奉献,而忘记了他无私奉献时最本然的人生和精神状态,那就是快乐。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帮助别人,他的心理就经常处在一种积极、乐观、和谐、满足的状态中,而这些都属于积极能量。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福赛斯认为,“当你表现出善意的举动,哪怕仅仅是给别人让让路,大脑就会释放出多巴胺,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也会升高,而这两种物质都会使人感觉更好。”让助人者得到更多快乐,他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看淡的是物质,看重的恰是快乐;付出的是有限的财富,得到的恰是无限快乐和幸福。这种快乐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极力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这就是快乐秘诀:向内寻求,成为一个豁达、奉献、无私的助人者,这种心性无私、注重修身的人,才更容易成为真正快乐的人,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财富堆积、权力满足。因为物欲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是短暂、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只有内在的付出和奉献,才是幸福和快乐的永久动力。我们今天从雷锋精神中挖掘这些快乐因子、幸福因子,不仅是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升华,更是精神发展不可或缺的主题转移。毕竟,现代人太浮躁了,太功利了,太市侩了,积累了太多不够快乐、不够幸福的因子,此时,我们尤其应该学习雷锋“找”榜样,提升快乐指数。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长沙市“全民有奖学雷锋”的活动,他们有意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鼓励学生“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称续写不是简单的模仿、随意的虚构、煽情的表达,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而是心灵的自我重塑。我深以为然。当这种做法能成为更多公民的积极行为,改善的不仅是社会道德生态,更是精神生态。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幸福工程”。

  当下的物质发展和人际交往已经非常发达,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早成了一种健康有力的“第三次分配”,除了慈善减免赋税,更重要的是人们注重这种奉献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升华和快乐积蓄,比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表示,“亿万富豪们应将多数财富捐给慈善事业,从中可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公民”正是我们需要的。

  就当“快乐雷锋”是一次积极的心态净化、快乐积蓄和观念更新吧,就让“快乐雷锋”成为愉悦身心、陶冶自我的精神助手、良师益友吧。让“快乐雷锋”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拔节和心理成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浙江民声观察网》或《浙江环境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环境观察》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浙江环境观察》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常用资源

可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