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探索环保公益创新 倡导公众环境监督

您的位置:首页 > 共同关注
宁海——一建设项目长期直排强碱性废水污染环境

2021-04-28 14:17:55

发布者: 浙江环境观察        来自: 本站     浏览:59162

宁海县大佳何镇的涨坑溪宽十米以上,全长3公里,是涨坑村800多户群众2000多人生产生活主要水源地,甚至是当地老百姓引以为豪的饮用水主要来源:“这个水吃起来有点甜的,以前我们家家户户都用溪里的水来吃,不用自来水的。”一位在溪边杀鱼的老妇说。
  但自从省市重点工程宁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施工以来,这条溪里的水就经常变样,“经常是黄色的,很浑浊的,现在还算好点嘞”,这位老妇表示。
但殊不知,这看似清澈的溪水背后,却深藏隐情。因为,最近涨坑溪里的水是强碱性的,PH值高达10以上。 无论是引水灌溉的农田灌溉渠,还是环绕村庄的生活用水渠,甚至整个涨坑溪里,都是强碱性水。

日前,护水组对宁海县大佳何镇涨坑溪污染情况进行了关注,以下请看媒体报道。




主持人:用新闻的力量推动进步,欢迎收看今日聚焦。

溪流变得越来越浑浊了,今日,有宁波宁海县的观众通过我们的爆料平台的反映,他们村里的这条溪流呢,原本是清澈见底,但是近几年水质却变得越来越差那么这条溪流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今日聚焦记者赶赴当地调查。


涨坑溪-位于宁海县大佳何镇涨坑村境内,河道起始于山顶的涨坑水库,最后流入县级河道石门溪后汇入东海。4.30号,记者沿着该河道巡查,溪水确实较为浑浊,河底也有明显的白色沉积物,而在河道的不同位置,用ph试纸测试溪水均呈碱性,而且越靠上游碱性越强。


村民:以前的水很清的,现在这个水很浑浊,黄的。

记者:这种现象有多久了?

村民:好几年了,现在这个(灌溉)种庄稼长不起来。


那么溪水为什么会出问题呢,沿着河道往上游查看,记者发现溪流水质更加浑浊,而从溪流相通的几处涵管和沟渠中,大量浑浊的污水正不断的流入河道,顺着这些涵管和沟渠,记者再往上游寻找,在溪流南侧尽头的涨坑水库,记者看到水库坝脚下正在进行建设工程,而从工地中,大量浑浊的污水不断流出,从河道边一处围堰下方直接流入了河道和周边的涵管和沟渠中。经过ph试纸初步测试,这些流入河道的污水为强碱性。


接到记者反映的情况后,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对该点进行了调查和取样检测。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海分局党委委员程飞:“现场的初步的情况来看,企业肯定存在非法排污的行为。”


记者进入工地中出水量最大的一处涵洞,看到内部正在进行水泥灌浆作业,施工人员在操作时会有灌浆的水泥从管口溢出。同时,工人在对地面水泥块进行清理时,也会产生碱性物质,和地面的水流混合后,就形成了强碱性污水,污水顺着地势直接流入了外环境。


中国水利水电十二局宁海施工局副局长赵生财:“这个水按说是不应该到河里去的,记者:那就是没有处置好。



施工局副局长:还是有点问题的。”

据了解,该项目为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0184月开始施工建设,目前处于主体工程施工期。在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中明确规定,施工场地要做好临时拦挡、截排水措施,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严禁施工场地的污水倒入附近地表水体。而经过调查发现项目施工已经三年,但相关废水回用系统却还未按要求建设到位。场地内的多处施工点长期将废水直排河道。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海分局党委委员程飞:“主要是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未按照我们环评及批复的要求,做到生产废水回用。”

浙江宁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部主任潘月梁:“施工单位来讲呢,可能就是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对于我们建设方管理呢,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采访中不少村民告诉记者,涨坑溪是村里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水被污染后,当地农业种植业受到影响,他们也曾多次反映污染问题,但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经检测,从工地涵洞中流出的污水ph值为10.85,呈强碱性,涨坑溪上游河水PH值为11.55也呈强碱性,为劣五类水体。而按照相关要求,涨坑溪应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目前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已要求该工程项目公司工程施工。按照相关要求建设废水回用系统,确保污水不再外排。





宁海县治水办专职副主任葛万兴:“看到这个水质,我们也有点意外,我觉得到现在不应该有这种水质水体这么大面积被污染。”





中国水利水电十二局宁海施工局党委副书记张勇:“发生这个事情以后,我们施工局痛定思痛,举一反三,马上停工对这个事情进行处理就是实施雨污分离来确保污水滴水不漏。”



主持人:宁海的这处土施工工地明明早就有了废水回用的明确要求,可开工三年来却一直都没有建设相关系统,而是直排大量强碱性污水,污染了整条溪流,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而群众多次反映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也暴露出了在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希望不管是建设主体还是相关管理主体,都能够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别让环保责任仅仅落在了纸面上。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浙江民声观察网》或《浙江环境观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环境观察》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浙江环境观察》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常用资源

可信网站